比特幣相關

加密貨幣的未來: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加密貨幣的交易所在去年發生多起倒閉事件,這使得投資者對於加密貨幣產生了一定的不信任感。然而,這種去中心化、不受政府或金融機構控制的貨幣,在安全且匿名的點對點網絡上運行,顯然成為數位時代重要的一種資產,它的存在應該會持續下去。

最著名且歷史悠久的加密貨幣是比特幣(Bitcoin)。比特幣的核心是一個稱為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帳本,記錄了所有比特幣的交易。每個區塊中包含多筆交易記錄,一旦被添加到區塊鏈中,就無法修改,這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幾乎不可能通過欺詐方式更改已記錄在區塊鏈上的交易。

區塊鏈的驗證過程稱為挖礦,其中使用了一種稱為工作量證明(PoW,Proof of Work)的方法。挖礦涉及解決需要大量計算能力的複雜數學問題,這導致了大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挖礦者通過獲得新挖出的比特幣作為獎勵,這激勵著人們參與挖礦過程,確保交易能夠快速且安全地驗證。

另一個常見的去中心化開源區塊鏈平臺是乙太坊(Ethereum),由Vitalik Buterin等人於2015年創立,它是僅次於比特幣的第二大加密貨幣。乙太坊的核心是允許開發人員構建和部署能在區塊鏈上運行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這些應用程式可以應用於金融交易、供應鏈管理和遊戲等多個領域。

乙太坊的區塊鏈與比特幣的工作方式相似,都是分散式的分類帳,記錄了使用該平臺的原生加密貨幣Ether的所有交易。相較於比特幣,乙太坊的區塊鏈更具通用性,因為它還可以以智慧合約的形式儲存和執行程式碼,實現合同協議的自動執行和談判。

值得一提的是,乙太坊在最近發生了重大變革。在去年9月,乙太坊進行了一項稱為「乙太坊2.0合併」的升級,改採用了權益證明(PoS,Proof of Stake)的方法。這項升級使得乙太坊的直接能源消耗減少了99%。然而,比特幣的區塊鏈交易仍然消耗龐大的能源,單筆比特幣交易所耗能量相當於一個美國家庭一年的能源消耗。

然而,加密貨幣的未來可能即將面臨變革。儘管比特幣社區過去一直強烈抵制變革,但來自監管機構和對比特幣巨大碳足跡感到厭倦的環保主義者的壓力可能迫使他們重新考慮這一立場。透過改善能源效率和減少碳足跡,加密貨幣有機會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並在數位時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加密貨幣的未來: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閱讀全文 »

哈薩克示威導致比特幣崩跌,挖礦大國的影響力凸顯

近日,中亞國家哈薩克爆發民眾示威暴動,政府為了控制局勢而切斷了網絡連接,這也間接導致比特幣價格急劇下跌,跌破了4萬3000美元的重要關口。這一事件凸顯了挖礦大國哈薩克在比特幣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

哈薩克因天然氣價格上漲而引發民怨,先是上週末在西部地區爆發示威抗議,並很快蔓延到全國各地。抗議者主要聚集在哈薩克最大城市阿拉木圖(Almaty)的共和國廣場(Republic Square),而政府在6日對該廣場進行了清場行動。政府宣佈,動亂中已有44人喪生。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哈薩克全國網絡在5日被切斷,儘管當局的目的似乎是阻止示威者之間的聯繫,但這卻產生了擴散到其他領域的後果。

哈薩克作為比特幣挖礦的全球第二大國,在比特幣世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根據劍橋大學替代金融中心的調查,2021年哈薩克成為全球第二大比特幣挖礦國家,僅次於美國。

根據美國《財星雜誌》的數據,截至去年8月,全球18%的比特幣挖礦活動都發生在哈薩克。曾經在挖礦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國,在官方出手打壓後已放棄了這一領域的霸主地位。

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是通過運算能力高的電腦進行挖掘的,這些電腦通常位於全球不同地區的數據中心,彼此競爭使用高耗能的運算程式來解決複雜的數學難題。

當有越多的礦工連接到網絡時,挖掘新的比特幣就需要更多的運算能力,也就是所謂的「算力」(hashrate)。然而,當礦工無法連接到網絡時,算力將下降,這理論上會使其他礦工更容易挖到新的幣。

這次哈薩克示威事件導致的網絡斷線,影響了全球比特幣的挖掘活動,這也是比特幣價格急跌的原因之一。然而,我們應該意識到,加密貨幣市場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政治、社會和技術等。因此,投資者在參與加密貨幣交易時應評估風險,謹慎作出決策。

哈薩克示威導致比特幣崩跌,挖礦大國的影響力凸顯 閱讀全文 »